如何在互联网上成为一个体面的人
无论如何,光想着自己是不行的。
▼
任何时代的「体面」,离了特定的社会语境都没意义。拿放屁来说,开全体职员大会,同事在 PPT 前口若悬河,你突然放了个响屁,这被认为是不体面。你通知同居半年的女友「啊感觉气氛上有屁要放」,于是放了个响屁,这被认为是亲密。中世纪的日耳曼人,把能放响屁作为有男子气概的象征,爱尔兰人还有专门表演放屁的艺人。排量小、气息弱的,会被认为是体弱无能。几百年后,屎尿屁才成了个人隐私,和羞耻搭上关系。道森的《人类排气的文化史》里就提到,17 世纪的阿善堤部落曾有位老人,向头领鞠躬时放了个响屁,羞愧难当,当即就上吊自尽。
说白了体面就是看时间地点场合行事。就像打扮成 T 台时尚潮人去地震灾区支援是不体面的一样,在校园枪击案新闻下抖机灵讲段子也是不体面的。在杜蕾斯官微下讲黄段子可能被认为幽默风趣,在 LGBT 维权平台下留言黄色笑话就是不体面的。
But why?
一个问题是:如果体面就是遵守既定规则,那要是规则本身就是坏的呢?比如一个禁止人民讲话的国家,你胆敢说话,在执政者甚至国民眼里你就是不守规则的,坏的,不体面的。在一个认为 25 岁前就应该结婚的社会舆论里,35 岁还没对象成何体统。另一个问题是:如果我们依照如今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来看,我们可以说这些规则是坏的,遵守它们反而是不体面的。那要是你的自由平等干涉到我的自由平等呢,比如微信谈事前先问一句「在吗?」觉得是在有礼貌地打招呼,对方却开始抓狂「为啥不能有事说事」;比如你认为遵守社会公德才能让社会更美好,可他觉得毁灭人类才是对其他生物和环境的拯救。
萨特认为他人即地狱,人和人之间的本质就是冲突,「我」照着某种形象塑造我自己,他人的出现,就会提出种种要求规定和期望,限制我约束我,干涉我变成自我的自由。这也就意味着,我是不存在「体面」这一说的,「体面」只有从他人的角度来说才有意义。
也就是说,我穿着阿玛尼三件套走到你面前,我认为自己是体面的,这不算,你才是体面的裁定员。所谓的绅士,不就是传递出「我意识到你的存在」的一切动作吗?
因此不论是讨好法律讨好道德讨好主流审美,还是讨好被法律道德主流审美塑造的你,「体面」都是利他的,就像现代文明的本质是尽可能地控制原始本能,“文明人”看到任何使他想起自己动物本源的东西,都会明显地感到局促不安一样,「体面」是一种削足适履、弱化个性的行为(即便这个“履”要求的就是“发挥个性”)
所以我们首先把「我」剔除,没有「我想怎么过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事,我有我自己的体面」,我们终于可以尝试讨论「体面守则」了。
个体主义兴起的如今,人们对个人空间的要求越来越多,独立个体的诉求声越来越大,但在体面的讨论范畴,用「关系」,而非「个人」,来定义人要显得更合理。
如果说个人主义只是两个对对方互相大叫「我是谁、我需要什么、我要成为什么」,那么把人视为「关系」的两个客体,我们就可以很容易达成契约型的共识。比如,一对男女有肢体接触,可能有性骚扰嫌疑,但当双方成为「情侣」,一系列原本猥琐的亲密动作就都默认变成甜蜜的象征。关系本身就包含了约定俗成的准则,父母和孩子、作者和读者、提问和回答的网友。
在互联网上,如果我们能先判断彼此关系,就能减少许多冲突。比如,当通讯录里的一个人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拍,TA 是在传递一个「我把自己放在你面前,希望得到认同感」的信息,切确地说,是在请求帮助。这时候你们就是求助者和援助者的关系。如果你在他的自拍下自顾自地和其他人聊起天、或是吐槽对方不好看,就打破了这份关系。再比如,当你在帖子下旁征博引地举例子讲道理,你期待的是理性讨论的辩论关系,而对方只是为了发泄情绪,杠你一下很开心,你的无奈和不解都是他的情绪材料,你们的关系并不在同一个体系里。
只有双方处于彼此都认可的同一种关系下,才有体面。
在一个连是否应该让座都有众多争议的时代,究竟怎样的言行才能称为体面,根据我所的多项调查,我们试着从这几个方面开始:
分享的体面 | 分享从来都不是一件单向的行为
原则:
分享的本质不在于「给予」,而是「寻求对方的帮助」。不论分享给对方的东西你自认为有多好,都是在向对方传达「我这里有一个好东西,给你,请对我表达感谢和认同」。因而即便你是好心,也会让对方产生「欠你一个反馈」的压力。当对方并不认同你分享的东西,TA 就要违背自己的意愿来迁就你,你即地狱。
而当对方作为被分享的对象(比如被较介绍给其他人,联系方式/照片被转发),如果没有 TA 的主观参与,TA 就成了被物化的某种材料。在分享对方的这段关系里,对方缺失了,任何不顾及他人的行为都是不体面的。
1.在和对方不熟的情况下,如果不是对方主动请求,不要贸然给别人推荐你喜欢的影音书,会给人造成「应该要喜欢」的压力。
2.不要未经对方同意,把对方的照片发到网上,即便合影也是。不要只 P 自己,也不要把对方 P 图过度。
3.不要不经对方同意,把对方的联系方式给其他人。
4.不要未经同意,随意把对方拉进各类娱乐红包群。
5.除非作为揭发证据,不要未经同意,把和对方的对话截图发在社交网络。
6.不要刷屏挤占别人的社交网络时间线,也不要指责别人刷屏挤占你的社交网络时间线。
7.别人的品味并不需要你来拯救,别人的生活也不是衬托你优越感的垫脚石。如果你们的关系还没能到日常互黑的亲密程度,就不用在他的状态下告诉他「你这条裙子太丑了,你这张脸 P 得皮都没有了,你看上的这家店我早就吃过了不好吃」,留言区的泼冷水往往无异于网络暴力。
聊天的体面 | 保持平衡
原则:
平等地沟通(不论对方的层级、财富、名气、年龄怎样,不论对方是否是你暗恋的对象,你们在本质上都是平等的,抬高或贬低对方,都是在偏离最本质的关系,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)
顾及对方感受(任何体面的行为一定传递着「我意识到你的存在」,你是主体,体面里的我永远是不重要的,寻求优越感、赢、损害对方的利益,都不是体面的聊天)
8.不要加了对方微信后,问对方是谁。自报家门,说明来意。
9.在无法判断对方语言习惯的时候,谨慎使用各类黑话和称呼。亲、宝宝、小姐姐、小 X、老 X、X 总、X 老师、X 哥、阿姨、小主。
10.即便在互联网上,也应该先确定自己的介入是否受欢迎。打电话需要询问对方是否方便接听。尽可能少发长语音,或是用语音只回复一句“嗯”。
11.也不要在 A 的留言区和 B 大段版聊。
12.如果不能及时回复,说明原因并请求原谅。
13.不要问「在吗」。(在吗让人厌烦的原因在于,它背后通常都含着「想求你办件事」的意思)
阅读的体面 | 阅读究竟是我和谁的关系
原则:
当阅读只涉及到自己,自己看书看文章,本质上是一组「我-人类价值观」的关系,阅读的信息只是这组关系的材料,因而符合人类价值意志的阅读,就是体面的阅读。所以如果人类的审美仍然以「真善美」为导向,那么按照体面是利他的准则,读有利于自己靠近「真实、善良、美丽」的书就是体面的。
而当阅读涉及到作者(跟作者有交流)。关系就变成「我-作者」的关系,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关系,应该符合聊天的体面原则。
14.(有作者)不要在文章下留言「太长不看」、「没看完、先转」、「取关了」,不同意作者观点也不要泼冷水。但要分清泼冷水和提出不同观点的区别。
15.(有作者)如果作者的信息帮到你,用任何方式向作者表达感谢,转发、点赞、赞赏、留言。
16.(无作者)不要让别人用 10 分钟帮你读完一流的作品。
17.(无作者)分清「看不懂」是因为自己知识不够还是作者故弄玄虚。
18.(无作者)控制信息摄取量,明白没那么多事「不能错过」。摆脱信息膨胀的方法是对那个领域有足够多的了解。
19.(无作者)找到适合的信息源。无法主动阅读、给什么就看什么,是当代文盲。
20.(有他人)不要炫耀阅读量,不要炫耀阅读速度。
讨论的体面 | 如何理性地参与公共讨论
中国人胜负心强,看到和自己观点不合的,总喜欢教导人家。人人都是杠精,但只觉得对方才是杠精。互联网上的分歧不会消失,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讨论的人底层共识不同,你批评这个作家抄袭洗稿个子矮,是为了证明他是个坏作家,粉丝说他努力可爱有文采,是为了表明喜欢他,他是不是个坏作家不是粉丝最关心的事。立场不同,鸡同鸭讲。另一部分原因在逻辑谬误和思维惯性,在开始加入一场公共讨论前,首先应该明确自己对话题是否有足够了解,如果没有,动机应该调整为“获取更多信息和观点”,而不是观点输出。一个体面的讨论者不应该以「获得优越感、说赢别人」为目标,当讨论变成无意义的争论时,应该及时止损,结束谈话。
原则:
确保你们都处于「我-真理」的关系,首先要明白,有意义的公共讨论不是一组「人-人」的关系,是「人-观点」的关系。也就是说,在以辨明是非为目的讨论中,自己应该以对方的即时观点为阅读信息,来修正自己对真理的偏差,让自己更靠近真理。
21.讨论什么是对的,而不是谁是对的。
22.别指望能说服对方,要说服的是还没形成固定观点的围观读者。
23.知道对方是「只顾证明自己」的类型,就尽早结束讨论。
24.尽量用事实和数据说话,不空谈感受和猜想,谨慎使用「我觉得、我认为、我想」一类的观点。
25.意识到讨论脱离主线的时候,及时从无关紧要的细节里拐回来。
26.争论的时候不人身攻击,也不回应人身攻击,不要用浮躁对付浮躁。
27.发言的时候,分清当前是在促进理解、分享观点还是情绪宣泄。
28.反对某种组织的思想,并不是反对组织里的人,纳粹是邪恶的并不意味着所有纳粹党员都是坏的。
29.当一件事看不到反对的声音,站在反对的角度思考一下。
30.不只是抛出你的观点,解释它,告诉别人你为什么支持这个观点。
31.提醒自己,自己可能是错的,发现自己有错,就承认自己错了,结束讨论。
32.在讨论里,错误应该被指出,但不该被指责。
33.用简单语言解释复杂问题,对名言和专有名词保持警惕。
求助的体面 |「不给别人添麻烦」
日本作家太宰治写过一个故事,大概是对日本人「不给人添麻烦精神」的最佳注解:年轻的水手遭遇船难掉进海里,九死一生被浪拍打上岸,他拼命抓住灯塔的窗边,想大喊救命,却从窗户里看到灯塔看守员一家人正快乐地准备晚餐。啊不可以,如果自己凄惨地大叫救命,就毁了这一家人的团聚。他攀爬的手指开始变得无力,一阵大浪袭来,水手又被海浪冲走了。
我们大可以称水手的行为是小题大做的愚蠢的,但这个行为是在经过思考后选择的,是反动物本能的,一切反动物本能的行为都含有文明的成分。在这里,我们认为水手的行为是体面的。
当我们在向一个人寻求帮助的时候,是在传达「你将得到我的感谢」这一信息。什么样的求助是体面的,在于我对这个感谢的衡量。水手认为自己的感谢比起看守员的一家团聚不值一提,用自己的感谢去和看守员的晚餐交换,是有损对方的。不利他的都是不体面的。如果水手有巨额财产,被救后用大量的金钱来回馈看守员,结果也是一样,关键在于巨额财产和看守员一家的晚餐交换,是否会让看守员吃亏。
换到我们的日常:你让男友一路奔波从北京到西安来看你,你回馈他「持续的爱情」,对方觉得爱情的分量远高于从北京到西安的奔波,他就不会觉得你的要求不合理、不体面。你让朋友帮你设计一个 logo,你认为你们的情谊远高于一个 logo 设计稿,但对方并不这么觉得,在他而言你的要求是在占小便宜,是不体面的。
一个问题是,我们怎样才能确定“自己能给对方的反馈不低于对方的施与”?
这本质上是两个人的两套评价体系,和两人的身份关系、文化背景有关。日式的求助都是带着歉意的,日本人经常在受到别人的帮助时,说的不是「谢谢」,而是「抱歉」(给你添麻烦了)。在日式的谦逊里,一旦找人(不熟悉的人)帮忙,一定是有损对方的,所以必须身怀歉意去求助。
原则:
在不确定自己能反馈给对方的要高于对方的帮助时,不要向对方寻求帮助。
在得到帮助后,要给予对方回馈。通常情况下,物质回馈物质,情感回馈情感。
34.不能确认对方有和你闲聊的意愿和时间时,你应该知道,你生活里遇到的大多数问题,都能在搜索引擎里找到答案。如果找不到,你可能需要先找找「如何在搜索引擎里找到答案」的答案。
35.无偿帮忙只能是自发的,不是要求来的。不要借职务之便让他们为你做免费设计、免费修图、免费翻译、免费心理咨询。
(END)
- 插图来自: 林小妖 -
▲
- 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-